品读文章,交流心得 ——厦门大学法学院“立法·法理学论坛”第12期读书会

发布日期:2020-12-10 17:30  阅读:4168  

2020129日,厦门大学法学院“立法·法理学论坛”第12期读书会在法学院B220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博士生李书静主持,宋方青教授、郑金雄教授、姜孝贤助理教授、程庆栋助理教授及王翔助理教授出席本次会议,与法理学专业十余位参会的硕士生、博士生共同进行学术交流。

1.jpg

会议开始,宋方青教授对各位老师与同学坚持开展读书会的做法表示支持,并祝愿大家都能在读书会中有所收获。

2.jpg 

随后,在郑金雄教授的带领下,全体参会人员共同研读了宋方青教授于近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文章《法理之于立法的应有面向》。通过集体学习,大家对法理作为一种德性,在立法者、规范及受众三个方面的体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jpg

在论文报告阶段,先由博士生肖恒分享《法律的制度之维:社科法学的融贯性困境与出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为例》一文。该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家们为维护法律理论融贯性所作的努力,进而提炼出社会科学理论融贯性困境的本质;接着引入分析哲学视域下的社会实在论对社科法学融贯性困境作出回应;最后阐释了将法律视为一种制度,使之成为社科法学理论融贯性的出路的可能性。

4.jpg 

针对本篇文章,宋方青教授首先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选题宽泛,此外,没有厘清“社科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律”以及“法律的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谈人向浩源提出,文章使用了许多庞大的概念作为预设前提,各个概念之间相互勾连,使得文章表述有些抽象,也使得后续论证不够扎实。

5.jpg

与谈人张可客观地称赞了文章内容学理性强,用语表述规范等优点,同时也指出文章存在行文结构不是非常恰当,导致各个理论和板块之间呈现出拼凑感的问题。

6.jpg

程庆栋老师就文章关于“社科法学”和“融贯性”两个概念的理解偏差,以及分析哲学与社科法学如何进行联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7.jpg

郑金雄老师肯定了在当前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报告人对融贯性进行研究的意义,但指出文章的主题仍可以进行限缩,建议报告人以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面对困境时的方法论所提供的借鉴作为切入点。

8.jpg

姜孝贤老师和王翔老师对前述观点表示赞同,建议报告人选择文章的其中一个部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此外,姜孝贤老师提出要注意区分外来用语在不同领域翻译的不同涵义,王翔老师则建议报告人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之外,需要明确文章的实践指向。

9.jpg

10.jpg

在短暂的休息后,由硕士生丁思绮就《学生自主权与高校行政权力在校园活动中的冲突与化解——基于软法视角下的博弈进路》一文进行介绍。该篇文章问题意识明确,主体思路清晰,在归纳出校园活动中学生自主权和高校行政权的冲突表现之后,通过探索建构二者的博弈模型,总结出校方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奖励、校方对学生消极参与的惩罚与校方对监督学生强制参与的成本这三个影响学生和校方权力互动的重要因素,并提倡运用软法思维,遵循公众参与原则、比例原则和尊重学生自主权原则制定大学规章,以期化解矛盾。报告人讲述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不足和困惑之处,希望各位与会的老师与同学不吝赐教。

11.jpg 

评议阶段,与谈人李铮指出文章在逻辑上不够严谨,论证存在着漏洞,主要表现在文章构建的博弈模型与得出的影响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2.jpg

与谈人李炳辰则认为文章有着紧密的实践面向,反映出报告人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与知识迁徙能力,同时对文本各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13.jpg

各位老师围绕着报告人提出的疑问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宋方青教授强调了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对规范文本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如此研究才能符合事实,在学术上有价值、在实践上有意义。王翔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对学生自主权属于“权利”还是“权力”的问题作出了回答——需要回归文本。程庆栋老师指出,博弈论与软法治理分属两个研究视角,前者讨论的是内部的竞争合作,而后者不在此框架内,是外部的视角,因此将二者进行结合并不是非常妥当。郑金雄老师点出文章需要跳脱学生的立场,更加客观、中立地看待校园活动中学生与校方的冲突,报告人对于“软法”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姜孝贤老师补充道,文章对学生自主权和高校行政权力的界定需要更加明确,此外,在构建博弈模型的时,相比“积极”和“消极”的弹性概念,采用“强制”和“非强制”等二分概念或许更为适宜。

硕士生王凯琪也结合自己本科学习的经济学知识,针对博弈论模型的构建、支付矩阵的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就未引进激励机制的效用假设问题积极参与到本文的交流之中。

14.jpg

本次读书会接近尾声,各参会人员通过集体研读和评析论文,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也对各自在学术上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日后的读书会,期待下一次的知识交流! 

                                                                                         文/杨泓婧 图/王姗

                                                              

相关新闻